
鳳梨會社社區發展協會
營造主題 | 鳳梨會社社區-市場計畫 |
---|---|
施作地點 | 仁愛市場攤位/嘉義市西區垂楊里仁愛路293巷47號 |
規劃構想 | 去年我們社區改造市場外的廁所,作為展示櫥窗、也做為一個起點;今年我們進入店鋪,整修廢棄的空間,我們希望整修後的空間能顛覆原本髒亂、潮濕、昏暗的市場印象。空間硬體上我們將老舊不堪的鐵皮遮陽棚更新,且部分使用透光的採光罩、牆面刷色漆,在視覺上更顯得明亮、簡易的流理台設備,增加空間的使用度,最重要的是我們做了兩台新的攤車,攤車帶來了機動性,當社區在此舉辦活動時,攤車可以作為宣傳或主動出擊的販售使用。 |
營造方式 | ∎ 社區聚會空間改造 ∎ 閒置空間利用及綠美化 |

後驛社區發展協會
營造主題 | 將才工場 |
---|---|
施作地點 | 醬菜工廠(嘉義市西區竹文街97巷16號) |
規劃構想 | 本次打造點早期為醬菜工廠,因原住戶遷廠後已廢棄多年,在社區長輩們的努力下,在即將被拆除的狀態下保留下來,希望做為未來社區的青年創意基地。而內部的分區規劃有共用電腦區、創作工作室、實作工作區等,未來積極媒合有志的年青人將此空間打造成「將才工場」。 |
營造方式 | ∎ 社區聚會空間改造 ∎ 閒置空間利用及綠美化 |

新店里辦公處
營造主題 | 蝴蝶綠廊的散步道 |
---|---|
施作地點 | 林森東路269巷1弄的空地與周邊綠帶/林森東路269巷1弄 |
規劃構想 | 本次新店社區打造點為早期糖業鐵路經過之路段,此鐵路亦為唯一一條與林業鐵路交會之鐵道。所以本次規劃以火車頭及現地修剪黃槿樹的樹幹為發想,並結合嘉義市環保局清潔隊所創立「KANO木材平台」以修剪行道樹的樹幹做為主要材料,以木材廢料打造出堆木火車頭的造型。希望未來能結合頂庄自行車道,發展出屬於社區的特色點。 |
營造方式 | ∎ 道路旁綠帶營造 |

東川社區發展協會
營造主題 | 美哉東川 |
---|---|
施作地點 | 公園街榮民服務處轉角牆 |
規劃構想 | 在金龍街上榮民服務處的圍牆雖種植許多植物,整體卻較為冰冷混雜,加上社區志工年紀老邁,許多種植於高處的植物已枯萎,因為已經種植十年以上,植物品項多卻雜亂,牆面反而給人頹廢的感覺。 本次在規畫上其實也修正好幾次,最後確定在東川的「川」上面,想要讓東川真的有一條「川」,將壁上取下的花盆依照損壞程度分類,將完整的花盆重新彩繪併排列組合,結合彩繪與馬賽克,將魚優游魚水中的情景表現出來。 前面路口的彩繪則是一個情境的導覽。 |
營造方式 | ∎ 道路旁綠帶營造 |

蘭潭里辦公處
營造主題 | 夢想小行星 |
---|---|
施作地點 | 小雅路(蘭潭國小對面圍牆) |
規劃構想 | 這次在規劃設計上,社區跟學校是一起進行的,因為位置靠近學校所以以學校的天文與科學為主,此次設計在壁面上材質運用上較多,還好有居民志工媽媽們加入,讓整個牆面豐富,色彩與星球造型也多變因應宇宙位之型態。 |
營造方式 | ∎ 入口意象 |

倍榮愛鄉促進會
營造主題 | 新美步道綠美化 |
---|---|
施作地點 | 文化路地下道旁自行車道(嘉義市埤仔頭段212-6.217-29.217-30號) |
規劃構想 | 新美步道施作綠美化後,展望能串聯森林之歌園區、博愛陸橋下經香湖公園,讓大家來體驗嘉義之美且行銷嘉義市特色。此次種植百子蓮俗名又叫愛情花,盼望大家心中也能燃起愛心,愛我們的環境及愛我們的家鄉,如同本會很多熱心的志工在步道撿垃圾、幫植物澆水、除草、整理場地、作研究…等,並期盼大家一起努力維護步道環境的乾淨及美化來合作。 |
營造方式 | ∎ 閒置空間利用及綠美化 ∎ 道路旁綠帶營造 |

長竹社區發展協會
營造主題 | 竹源藝棧 |
---|---|
施作地點 | 混天宮對面閒置苗圃園(長竹里水源地30號之2)/嘉義市長竹段246號、247號 |
規劃構想 | 長竹社區經常性舉辦動態活動與靜態課程,惟均借用其他單位場地使用,造成諸多不便,社區居民期待能夠擁有自己社區的活動空間。今苗圃閒置荒地經過社區居民參與整理後,大致可以分為水泥鋪面區、溫室苗圃區與樹冠草皮區等三個區塊。 其中苗圃辦公室位於大門口進來後的水泥鋪面區內,屬於整個空間唯一的室內空間。初期期望藉由計畫經費進行外部視覺改造,但經過多次討論後建議先啟動苗圃辦公室的使用,因此最終以優先整治辦公室內的牆面美觀,以及外牆的防水工程為目標進行。 |
營造方式 | ∎ 社區聚會空間改造 ∎ 閒置空間利用及綠美化 |

在嘉義這個擁有歷史的老城裡,社區裡蘊含豐厚的歷史人文,嘉義市政府與民間持續推動社區營造,與熱愛土地、關心在地的人士一同為環境耕耘,成就豐富多彩的生活樣貌。
「好家在嘉義」作為環境改造的核心精神,延續社區在地故事,與在地匠師共同運用在地材料,結合友善環境的低碳工法營造,凝聚社區志工共同打造,成就地方認同的好生活。